众所周知,自1998年住房改革以来,我国大多数人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每人40平方米。 与房改初期相比,增幅达到了6倍左右。 而且,我国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现在已经远远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更重要的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经济也在房地产的带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而且,房地产的发展也直接拉动了装饰、建材、水泥、钢铁、家电、照明灯具等上下游产业。 十大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其历史成就不言而喻。
当然,凡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房改以来,由于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 一方面,各地房价涨幅惊人。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平均房价已达10139元/平方米。 与房改初期相比,房价上涨了约4至5倍,比如一些人口集中、行业集中的地区。 在经济聚集、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房价涨幅超过10倍。 毫不奇怪,在核心区域,增幅甚至达到了20倍以上。 比如,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改初期,平均房价只有2000。 ~3000元/平方米,但现在,房价已经突破5万元/平方米,涨幅惊人。
另一方面,1998年的住房改革并没有为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提供支持。 结果,很多家庭的住房需求并没有得到改善。
因此,随着近年来城镇住房拥有率接近饱和、住房存量总量不断上升,楼市也开始进入调整期。 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楼市调整浪潮,各地房地产市场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 更令人惊讶的是,根据房价行情网数据,2021年全国163个城市房价出现下降。其中,前100名城市的房贷购房成本下降至55.6万元,降幅2020年起3.5万元。
2022年,楼市同样不容乐观。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达7.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3.1%; 商品房销售额7.6万亿元,同比下降28.8%;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达7.9万亿元,同比下降6.4%。 房地产市场降温趋势明显。
话虽如此,如今各地房价依然居高不下,与当地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脱节,与居民收入也不成正比。 不过,从目前楼市的发展趋势来看,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 从2023年开始,楼市或将迎来“新变化”,尤其是在两大趋势的影响下,房价走势将逐渐明朗。
首先,我国经济正在逐步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 年初,原住建部部长王孟辉表示,未来,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指导下,房地产市场要保持稳定发展。 同时,不应该允许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说实话,王孟辉部长这句话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 也就是说,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将不再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刺激。 这也意味着楼市回归合理化、常态化或许指日可待。
此外,“十四五”后,各地都在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相关数据显示,到2025年,相关部门计划投资3万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不可否认,随着各地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出现,商品房的金融属性将不可避免地逐渐弱化。 如此一来,住房需求的分流在所难免,商品住宅价格的上涨自然就会受阻。
综上所述,2023年开始,房价可能失去持续增长源泉,保持稳定或成为大概率事件。 当然,大家也不要指望房价会大幅下跌。 在当前楼市精细化调控的引导下,房价大跌的概率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房地产市场的“新变化”下,按需购买、量力而行、合理优化手中持有的房产,自然是对待楼市的最佳选择。 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多套房的人来说,买房压力不可避免地会不断加大。 因此,建议大家趁着楼市刚刚进入调整期,房产税尚未开征,尽快处置掉多余的房子,优化持有尽快出手。 有些物业,否则资产缩水是不可避免的。 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