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利好不断出现,房企纷纷开展降价促销活动,首付的比例一直处于降低的状态,各个地方的限购政策也陆续放松了。在当下的房地产市场中,已经不再是那种“有价格却没有市场需求”的卖方掌控的局面了。然而,关键之处在于,当面对前所未有的政策带来的红利时期时,越来越多的购房者却按下了停止行动的“暂停键”。这一让人感到惊讶的现象到底反映出了什么呢?
房市困境:需求不振的"冷"思考
数据不会说谎。2023 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了 8.5%,销售额也下降了 7.8%。即便到了 2024 年一季度,在多重政策的扶持下,市场表现依旧比较谨慎。从整体来看,楼市的“冷静期”已不再是短期内的现象,而是转变成了一种新的常态。
值得思考的是,绝大多数城市都在进行放开限购的举措,都在降低购房门槛,都在提供购房补贴。然而,购房者却反而变得日渐“佛系”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资产预期的根本转变
必须明确地指出,“房子只涨不跌”这种说法所形成的神话已经被打破。从深圳以及杭州,再到三四线城市,房价的跌幅都超出了购房者的想象。有一位处于刚需阶段的购房者小陈,他的经历特别具有代表性:“我在去年年底看中的那套房子,到现在又降价了 30 万,谁又敢说接下来房子不会继续下跌呢?”
这种心态并非个别现象。房子从“最稳妥的投资品”转变为“贬值的消费品”后,购房决策自然就会变得更加审慎。实实在在地来讲,没有谁愿意接过一个正在下跌的“接力棒”。
原因二:收入预期不稳与负担加重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就业难,薪资涨幅放缓,甚至出现减薪裁员,这些已成为不少人的亲身经历”。房贷的固定支出一旦形成,就如同一个“紧箍咒”一般,每月都必须按时还款,雷打不动。这种长期存在的压力与当下不稳定的收入预期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使得购房者对购房望而却步。
一组数据值得引起警惕: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达到了 20 到 30 倍之高,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合理区间(3 到 6 倍)。30 年的房贷,从表面上听好像很轻松,但实际上却成为了半生的财务束缚。
原因三:"居住多元化"的观念革新
数据背后的真相在于,中国人对于“安居”的定义正处于悄然变化之中。90 后和 00 后这一新生代群体与父辈存在差异,在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持有这样的观点:
令人惊讶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进行思考。他们思考的是:“我真的需要一个房子吗?”而不是传统的“我需要什么样的房子”。这一思维转变是不容小觑的。
原因四:烂尾风险与品质追求
近年来“楼盘烂尾”事件频繁发生,这使购房者感到战战兢兢。全国有超过 1500 个项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延期交付或停工的情况。谁能确保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遭受损失的人呢?
同时,经历过疫情的国人,对居住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有房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人们更加看重通风、采光、社区配套以及生活的便利性。这一点非常关键:当购房从仅仅考虑“有没有”提升到注重“好不好”的层面时,选择自然就会变得更加谨慎。
我们的未来:房住归属与财富再思考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楼市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范式转变。“房住不炒”并不仅仅是一个政策口号,而是由市场规律所导致的。在未来,住房会逐渐回归到居住的属性,其价格也会与城市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以及实际的需求更加相契合。
对于个体来说,买房或者不买房都没关系。关键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财务状况,做出理性的决策,而不是盲目地跟从别人或者因为恐慌而匆忙出手。要知道,安居乐业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房子本身,而是房子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真实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生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