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楼市冰火两重天,四类房产成“烫手山芋”】
新房价格下跌得很厉害,二手房却变成了“低价出售的货物”?2024 年开始的时候,国家统计局的一份房价数据又一次触动了市场的神经。数据表明,在 70 个大中城市里,超过八成的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与上月相比在下降。一线城市新房价格下降的幅度虽然变小了,到了 0.3%,但是二三线城市仍然以 0.4%的跌幅在不断地探底。三亚、昆明等旅游城市的二手房呈现逆势上涨的态势,并且楼市分化的格局越发地激烈。
现在买房如同拆盲盒,没人知晓明天的房价是涨还是跌。北京的房产中介王磊的这番调侃,将市场的焦虑展现了出来。一方面,开发商以“骨折价”来促销新房;另一方面,二手房业主纷纷争相挂出“诚意价”。楼市的天平正在从卖方市场朝着买方市场倾斜。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有四类房产正被贴上了“难脱手”的标签,其持有者陷入了抛售与观望之间的拉锯战之中。
房价下行周期中的四类“高危资产”
1. 老旧高层小区:繁华地段的“贬值陷阱”
老旧高层位于城市核心区,过去曾是“地段为王”的典型代表。然而,其 30 年的房龄导致老化管线问题,公摊面积超过 25%,使得这些处于“黄金地段”的房产变得食之无味,如同鸡肋。上海徐汇区某 1998 年建成的 30 层住宅,租金比同地段新房低 40%,但二手房挂牌价已连续 6 个月下降。并且存在水管经常爆裂,电梯维修基金早已用完的情况。业主李女士有抱怨。这一抱怨折射出这类房产的尴尬情况。这种尴尬表现为持有成本在不断攀升,而转手时也没有溢价的希望。
2. 物业失能小区:服务黑洞吞噬房产价值
在杭州某知名的维权小区,业主群每天都有对物业的控诉在滚动。比如垃圾清运不及时,停车位被私设地锁,监控系统如同虚设。据房地产研究机构克而瑞的数据表明,物业评分低于 3 星(满分 5 星)的小区,其二手房的成交周期比优质物业小区要延长 47%。并且“物业差评会直接使房价降低 10%-15%。房产分析师张明指出,这类小区正处于一种循环之中。在这个循环中,服务变得越来越差,而业主由于服务变差就越不愿意缴费,物业因为业主不愿缴费就越发摆烂。
3. 市中心“老破小”:改造浪潮中的“弃子”
南京鼓楼区有一片红砖老房,它与周边玻璃幕墙的新楼盘形成了刺眼的对比。这些未被纳入旧改计划的“历史遗留建筑”,一方面享受不到拆迁补偿,另一方面又难以满足现代居住的需求。链家经纪人赵某透露,这类房源近半年的带看量急剧下降了 60%,有业主挂牌已经两年了,仍然没有成交。
4. 远郊“画饼盘”:规划落空后的价值蒸发
天津某远郊楼盘在销售时称“五年内通地铁”,然而八年后依然依靠摆渡车与公交站接驳。贝壳研究院的数据表明,距离市中心 20 公里以上的新房项目,在交付三年后,二手房价平均下降了 23%。经济学家犀利地点评道:“规划配套延迟兑现,远郊盘就变成了‘不动产’,既不会上涨,也难以卖出。”这一评论引发了社交媒体的热烈讨论。
理性回归时代的购房哲学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江发言为当下市场定调,现在已不是闭眼抢房的时代。随着房地产税试点扩围风声再次响起,市场正从由政策驱动转变为供需平衡。仲量联行作出预测,在 2024 年,核心城市的优质住宅价格或许会企稳回升,然而非核心资产的价格分化将会更加严重。
中国家庭在面对四类“高危房产”时,开始对置业逻辑进行重构。在社交媒体上,关于买房避坑指南的话题阅读量达到了 8 亿。网友们总结出了“三看原则”,即要看物业的口碑,要看公共维修的记录,要看五年的规划图。同时,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以租代买”这种方式,自如平台的数据显示,一线城市的长租合约占比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 18%。
房子终归要回归到居住的本质。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的这一判断,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当投机所带来的泡沫逐渐褪去,只有那些真正能够满足居住需求的房产,才能够经受住周期波动的考验。这场从过去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房价博弈,最终所考验的,不仅仅是市场的韧性,更是每一个普通人所具备的财富智慧。